2022年第7期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月报
2022-11-02国家政策
1、《关于开展<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推荐工作的通知》
2022年9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科学技术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推荐工作的通知》,拟遴选发布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
拟推荐的工艺技术设备主要面向工业固废减量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等四个领域。其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主要是指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废玻璃、废旧光伏组件、废旧风电叶片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艺技术设备。
2、《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2年9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
加快发展电池动力船舶。加强船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集成和优化,推进高效节能电机、电力系统组网、船舶充换电等技术研究,提升船舶电池动力总成能力和安全性能,重点推动纯电池动力技术在中短途内河货船、滨江游船及库湖区船舶等应用。以货船为试点,开展标准化箱式电源换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3、《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2022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
加快完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抓紧完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加快制定海上风电开发及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就近开发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建立完善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标准体系。制定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退役回收与再利用相关标准。
完善水电和抽水蓄能相关标准体系。围绕重大水电工程进一步完善升级相关技术标准,加快推进高水头、大容量水电开发相关技术标准储备,持续完善水电智能建造、信息化和数字化、水电机组设备更新改造、增效节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流域梯级综合调度与安全应急、水电可持续发展后评估相关标准制定。完善抽水蓄能及水电梯级融合改造技术标准。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需求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
推动各类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含生物质发电、生物制气、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生物成型燃料等)转化利用、地热能开发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热泵、清洁炉具等清洁供暖标准研制。
地方政策
1、广东《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2022年9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城市新增、更新的公交车全部使用电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车,各地市新增或更新的城市物流配送、轻型邮政快递、轻型环卫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80%以上。推动公共机构带头率先淘汰老旧车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每年新增及更新的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和节能车比例不低于60%,其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
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改进农业农村用能方式,完善农村电网建设,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规模化利用和生物质能清洁利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加快农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装备、节油渔船的推广应用。发展节能农业大棚,探索推进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的现代新型农房建设,加大存量农房节能改造指导力度。
2、云南《云南省“十四五”生态退化地区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2022年9月21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云南省“十四五”生态退化地区绿色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明确: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完善文山市城区及出城高速路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开展绿色运输企业、绿色出行创建专项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可再生资源消纳、能源流转成本等因素,做好规模、布局、通道和市场的衔接,稳步发展抽水蓄能、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资源。推动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分类推动项目提效达标,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充分发挥绿色能源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铝、绿色硅等高载能产业。对水资源有保证,成库条件具备的西畴县域,支持发展抽水蓄能电站,调节电力资源应用,提高电力运行质量与水平。
3、上海《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2022年9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
推动开展战略性储能技术研发,推动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促进“光储充”新型储能站落地,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试验,推动固态电池电解质技术攻关。推动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和碳纸、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创新,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应用研究。
4、安徽《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
2022年9月27日,安徽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提高联运装备绿色化水平。积极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应用,有序推进主要港口、物流枢纽和园区场内车辆装备和作业机械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更新替代,在港区、场区短途运输和固定线路运输等场景示范应用新能源重型卡车。加快推进港站枢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持续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安装和升级改造,提高岸电使用率。
5、重庆《重庆市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动计划(2022-2025年)》
2022年10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重点任务方面,《计划》明确:
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推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加强电池回收评价与质量监管。
推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支持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加强电池无损检测、自动化拆解技术研发,提升电池循环利用拆解重组效率。积极拓展废旧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创新梯次利用商业模式。推进新一代电池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在本地就近实现废旧动力电池规范回收、安全储运、绿色高值利用,力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池回收、储运、利用一体化产业高地。
加强电池回收评价与质量监管。整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建立动力电池评价监管体系,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对动力电池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等环节的产品信息、物质流向、责任主体等进行全流程管理。
6、贵州《贵州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2022年10月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方案》明确:
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统筹考虑全省生活、生态、生产要素,优化城镇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加快建设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全面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科学引导清洁取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铜仁玉屏清洁热能项目前期工作,因地制宜推行太阳能、热泵、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低碳供暖。
7、重庆《重庆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
2022年10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实施城镇绿色建造。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工业化。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推进城镇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应用太阳能光伏,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到2025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00万平方米。
深入推进绿色改造。持续推进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机房、厨房等重点用能区域及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重点用能系统的绿色改造。增加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充电基础设施数量。率先淘汰老旧车辆,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除特殊用途车辆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和更新的公务用车纯电动汽车占比不低于30%。
8、武汉《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022年10月10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
大力推广新能源。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利用、市场化发展,全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为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鼓励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公共设施及民用建筑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大力推广渔光互补、漂浮式光伏电站。
推进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制定地方性技术标准,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水平,提升太阳能集中供热、屋顶光伏、空气源热泵、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面积。到2025年,累计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6625万平方米。
9、江西《关于做优做强我省锂电新能源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
2022年10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优做强我省锂电新能源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大力支持锂电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锂电产业上、中、下游关键环节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支持引进正极材料、下一代负极材料、动力电池等领域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
支持锂电企业科技创新。加大锂资源绿色开发、高比能量电池、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尾矿尾渣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予以资金支持。支持锂电产品在电动汽车、储能、移动能源等领域推广应用,激发锂电产业多样化创新活力。
加大锂资源保障力度。加强全省锂矿资源储备和统筹开发利用,鼓励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参与全省锂矿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投资,优化锂资源供给。支持锂电龙头企业在江西范围内通过自行开采、投资合作、长期协议等方式取得锂资源。积极布局“城市矿产资源”市场,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支持废旧动力锂电池综合利用企业进行锂电池规范化梯次回收利用。加强与其他锂资源丰富省份战略合作,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指导帮助锂电优势企业布局国内外锂矿资源,提升锂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10、六安《六安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10月12日,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六安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
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智能化生产,有效对接电力管网、油气管网、热力管网和其他能源网络,促进多种类型能流网络互联互通和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
围绕落户合肥的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新能源汽车,重点布局整车及电机、电控、电池等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依托我市新能源企业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领域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
11、北京《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2年10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发展本市可再生能源,将可再生能源利用作为各级规划体系的约束性指标,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推动光伏、地热及热泵应用,适度发展风电,实现经济可得的本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在产业园区、公共机构和建筑领域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健全废旧物资和材料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强化生产与生活系统循环连接。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形成产业循环耦合。推动各类园区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鼓励建设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
行业视点
1、欧阳明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新挑战与新趋势
9月23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2022)的科学家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做了题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新挑战与新趋势》的报告。解读了新能源乘用车技术与新能源重卡技术进展,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报告展望了电动乘用车的发展将以动力电池为核心,形成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电动化底盘技术从初期基于燃油车底盘改装,到电动化专用平台,进而到CTV、CTC底盘电池一体化,再到电机驱动控制和车轴一体化,现在开始向电驱动与车轮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从无序充电向有序充电、双向充电方向发展。重卡电动化方面,换电重卡和氢能重卡两大技术路线将得到快速发展。展望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中国汽车总销量中,燃油车将从顶峰快速下降,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2030年之前超过总销量的50%,大约在2025-2030年间达到50%的渗透率。
欧阳明高院士表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将在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上高质量发展。
动力电池低碳化方面:动力电池材料回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电池材料生产与回收能耗排放较大,如811正极材料碳排放占电池生产碳排放80%。而典型的减排技术如电池回收再生技术中(以NCM811方形电池为基准),湿法回收减排32%,火法回收减排3.5%,物理法回收减排超过50%。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欧阳明高院士提到,到2025年中国需要回收和梯次利用的电池总量为125GWh,因此我国大量电池退役即将进入快速上升期,急需研发电池回收的节能减排技术。
动力电池高端化方面:动力电池从结构创新发展到材料体系创新是必然趋势。液体体系电池上,高镍/碳硅体系将是发展方向,预计到2025年达到350Wh/kg;准/全固态体系电池上,固态、锂负极,锂硫电池、空气电池将是未来趋势,预计到2035年达到500Wh/kg。
动力电池智能化方面: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要加大力度,面向2030年,实现动力电池从材料选择、电池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的全链条智能化。
2、杨红新:推进动力电池“无钴化”
无钴技术的推出,将有助于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摆脱对钴资源的长期依赖,同时还可助力动力电池明显降本。据了解,蜂巢能源目前已推出层状无钴材料电池,并将批量装车上市。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加快电动化转型,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高歌猛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超过1TWh,产值超过1万亿元;未来十年,电池体系还将经历三次技术变革。
从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布局来看,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刀片电池、无钴电池、麒麟电池、魔方电池等相继发布,而动力电池“无钴化”也已成为全球行业共识。
据悉,目前探明的全球钴资源储量仅为760万吨,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大潮下,钴资源的稀缺将严重威胁电动汽车的供应链安全。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钴的价格高、资源少,电池企业易受牵制,无钴技术的推出,将有助于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摆脱对钴资源的长期依赖,同时还可助力动力电池明显降本。
在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看来,要做到真正的“无钴化”,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突破。“中国迫切需要一些原创性创新,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就是专利之争。如果是做传统的多晶无钴专利,那专利也是在美国。而我们自己开发的无钴产品叫做单晶层状结构无钴,突破了美国的专利。”
杨红新预测,未来锂电产品分布中,“大无钴系”电池市场占比将超过70%。“大无钴系”主要包括蜂巢能源研发推出的层状无钴材料电池以及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电池体系。
提到无钴电池未来会大规模用在哪些车型上时,杨红新直言:“整个动力电池市场局面是完全打开的,我们选择的电池尺寸和变量的匹配适合绝大部分主销车型。”
他举例说,欧拉闪电猫600公里版本搭载的是层状无钴材料电池,500公里版本搭载的是磷酸铁锂短刀电池。目前长城汽车旗下的欧拉品牌、沙龙品牌都会采用这两种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