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8期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月报
2022-11-29国家政策
1、《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
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明确:
加快外商投资绿色低碳升级。引导外资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标准制修订,科学确定国家重点产品能效能耗限额要求。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做能效、水效等方面的“领跑者”。
2、《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
10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方案》明确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重点标准。
制修订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电性能、传导充电安全、综合利用等标准。加强充电设备安全、车辆到电网(V2G)、大功率直流充电、无线充电互操作、共享换电、重卡换电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加强新能源汽车和储供能设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完善汽车生产过程清洁化、生命周期能源低碳化、产品设计绿色化标准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标准。
3、《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方案明确:
支持企业参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储能系统开发建设。加强企业节能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持续开展工业节能监察,规范企业用能行为。
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完善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引导在废旧金属产量大的地区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布局一批区域回收预处理配送中心。完善再生有色金属原料标准,鼓励企业进口高品质再生资源,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提高保级利用水平。到2025年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
地方政策
1、山西《“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10月9日,山西省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规划3年后新型储能容量达600万千瓦,到2030年新型储能达到全面市场化发展。
加强新型储能先进技术研发,山西将从电池材料、储能系统、示范应用单个层次,开展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等关键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技术研究。同时,推动多种类型储能技术发展及多元化应用。例如,推动建设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大容量和中长时间尺度新型储能试点示范;推动针对负荷跟踪、系统调频、惯量支撑、爬坡、无功支持及机械能回收等秒级和分钟级应用需求的短时高频储能技术示范;利用大同云冈煤矿废弃巷道开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围绕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工业园区光储网充一体化应用,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能源互联网试点等场景,积极推动多种类型储能技术发展及多元化应用示范。
2、深圳《深圳市关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10月11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深圳市关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明确: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先进动力电池、电机系统、电控系统等电动化领域技术研发,按参与主体项目研发投入的40%予以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资助。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创新载体。围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重点领域开展工程化研究,按项目总投资的40%予以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资助。
加大产业化力度。支持高比能动力电池、高效电机系统、先进电控系统等核心产品产业化,经认定符合条件的产业化项目,按项目总投资的20%予以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资助。
3、湖南《湖南省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10月13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湖南省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在风光资源禀赋较好、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区,探索布局一批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按照“储备一批、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的思路,推动省内风电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光伏+”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林光互补、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等集中式光伏。
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加快平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2025年投产1台机组、2026年全部投产。推动安化等13项已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十四五”重点实施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研究常规水电站梯级融合改造技术,探索新建混合式抽水蓄能可行性。积极发展电化学储能,优先在新能源消纳困难地区建设一批集中式共享储能项目,引导电源侧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发展,围绕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
4、上海《上海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
10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新能源汽车方面,《方案》明确:
到2025年,上海新增城市物流车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港站枢纽规划建设充换电、加气、加氢等配套设施,鼓励探索光伏设备在新建交通设施场景中的应用。推动内河混合动力船舶、纯电动船舶、LNG动力船舶建造和改造,协同推进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匹配改造,推动实现岸电使用常态化。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的多场景、多领域商业性示范应用,力争在重型载重货车、船舶能源清洁化领域取得突破。
5、上海《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10月26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对标国际科技前沿,围绕超高效光伏电池、负碳、变革性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新一代核能等技术方向,构建若干新理论,建立若干新方法,发展若干新材料,形成若干新技术。超高效光伏:研究基于叠层、多激子效应、单线态裂变、中间带隙等可突破单节光伏电池理论效率极限的新型高效光伏技术。前沿储能:研究固态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等更低成本、更安全、更长寿命、更高能量效率、不受资源约束的前沿储能技术。
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研发废旧机电及电器电子产品自动拆解/回收再利用技术、废旧汽车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多源废物协同处理与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技术、重型装备智能再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等。
6、三亚《三亚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建设方案》
10月31日,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三亚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鼓励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吸引具有规模化梯次回收利用能力的“白名单”企业布点三亚,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退役动力电池利用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重点用于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示范性项目建设和要素支持。研究制定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补贴方案,具体补贴细则另行制定。
保障换电车辆后市场流通环节的合规使用。在换电车辆年检、二手车流通、车辆报废等环节,针对换电车辆一致性检查,满足被检车辆装载电池符合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测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综合溯源平台核查合格要求,不追求必须符合整车公告电池序列号,允许换电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灵活配置电池容量;允许换电车辆年检过程中对车身和电池安全性进行分离检查;换电车型报废后,允许将不含电池的车身进行单独报废处理。
7、杭州《关于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11月2日,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明确:
发展壮大储能产业。做大做强高水头大容量、可变速抽水蓄能装备及海水抽水蓄能装备。大力发展锂电储能产业,进一步提高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池储能材料产业集聚水平。努力推进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熔盐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提升储能电池模组封装和系统集成能力,积极发展储能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等配套产业。突破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检测和老化状态评价技术,加快发展电池化成、检测等后端设备。深化提升风光储充用一体化智能电站、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等成套装置的设计、制造与运维能力。
8、金华《金华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11月9日,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金华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
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智慧能源产业: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发挥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依托氢途、零跑汽车等为代表的行业领跑企业,加速完善新能源整车制造、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的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工业用能绿色升级。加大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力度,抓住碳达峰、碳中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前瞻性布局新能源、节能装备等低碳新兴产业。推动重点企业开展能效对标,组织开展工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化利用,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大、消费需求旺盛、对产业链供应链有重要影响的工业产品,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引领和带动绿色消费。
9、天津《天津市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
11月14日,天津市商务局等二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天津市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明确:
加快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出台《天津市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规划》,推动现有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加快提质升级,指导和服务企业按时完成重新资质认定。加大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扩建项目用地支持力度,按国家文件规定做好企业用地审批工作。
行业视点
1、董扬:中国动力电池产能辨析
在全球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下,世界与中国经济普遍低迷,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高速发展,可谓一花独放。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至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今年1至9月,中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372.1Gwh,同比增长176.2%。其中,装车量为193Gwh,约占一半,出口量达到90.6Gwh,接近1/4。中国动力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已取得明显的优势。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大好形势,一直有一些专家和媒体不够自信,存有担心。担心在我国煤电为主条件下是否真能减碳,担心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否正确。当前的主要担心在于,中国动力电池是否发展太快了?将来会不会产能过剩?甚至要求政府采用行政手段管控。
董扬认为,这些专家和媒体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长期引领世界,引领中国汽车强国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国动力电池发展形势大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产业链日臻完善,产能增长速度也在正常范围之内,不需要政府行政管控。
动力电池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弹性和空间。首先,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新能源汽车的大发展,而是更加广阔和深远的能源革命。不单单是汽车产品的主要动力需要切换到电动力,还包括市场同样广大的储能和其他机械。其次,我们不应该只计算中国市场,而应该从世界范围来考虑。目前,我们已经掌握最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具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技术先进,而且还成本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与成本优势可以长期保持。综合以上两条,中国动力电池可能具有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求三倍以上的市场。
董扬认为,中国动力电池发展态势良好,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不需要政府行政干预。我们应该对于中国式的市场经济有信心,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高水平动力电池目前仍处于紧缺状态,这一态势至少要持续到明年底,而真正能管好产能的是市场,而不是政府。
2、马小利:动力电池上游碳排放现状及建议
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发表精彩演讲。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对车辆的降碳是十分重要的。动力电池的碳足迹、原料端、生产制造端、消费端、梯次利用端以及中间涉及的运输和维修保养端都会不同程度形成碳量。
马小利表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有:第一个是碳排放的管理范围。第二个是碳排放核算的数据搜集和质量。第三个是统一的核算方法。第四个是减排和减碳的协同。第五个是低碳转型的收益和成本。从现有的现状,马小利简单构建了几个相关的建议,包括几个层面:
(1)政府层面,能够持续完善顶层规划,提出要将动力电池作为碳排放的大产业,来构建它的顶层规划和发展战略,动力电池本身的碳排放可能相对较低,但是供应链条碳排的数据也有基础的数据。今天没有给大家写在这里,实际上各个机构都在研究,这块的碳排数据还是比较可观的,所以这块未来要从整个链条上加大规划和统筹。
(2)构建产业链低碳的体系,要构建政府的碳排放数据库,同时要开展政府碳排放的监测和核算,形成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
(3)加强动力电池与能源的协同发展,更多想强调要加大清洁能源的比重,动力电池企业逐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推动了西南区、川渝地区整个动力电池产能的逐步扩张,大家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也是顺应着绿色低碳的区域在逐步布局,这块后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强调范围。
(4)在企业方面,建议大家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产品端、供应链端、生产端、回收端。产品端要持续通过完善技术,优化动力电池的技术体系,来降低产品本身涉及到的碳量;供应链端要持续优化供应链,构建低碳的供应体系,这样能够保证全链条的绿色低碳发展;生产端要从工艺、制造来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提升自动化率,提升智能化率,提升数字化率,提升整体的制造效率,提升绿色的发展比例;回收侧,重点发展前端,后端相对关注没有那么重要,未来可能整个回收端做得好不好,能够在碳管理的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实现循环的经济,可能能够在碳的管理方面起到很重要的降碳作用。